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旨在培肥地力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,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。然而,若配套技术不到位或操作不当,玉米秸秆还田也可能对下茬作物小麦造成三大“致命”伤害。本文旨在明确这些潜在风险,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,以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农田的生态安全。
一、苗黄苗弱
玉米秸秆的碳氮比高达80:1至100:1,而适宜土壤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应为25:1至30:1。在秸秆还田后,微生物为了分解秸秆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氮素,导致与小麦形成氮素竞争。若土壤中氮素不足,小麦就会因缺氮而出现苗黄、苗弱现象,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。
应对措施:
1、增施氮肥:在秸秆还田前或还田后,适量增施氮肥,如尿素,以调节土壤碳氮比,满足小麦和微生物的氮素需求。
2、分期施肥:采用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小麦全生育期的氮素供应。
二、缺苗断垄
大量玉米秸秆还田会使土壤变得疏松,空隙增大,导致土壤失墒较快,种子与土壤难以紧密接触。这不仅影响种子的发芽率,还容易导致田间出苗不整齐,出现缺苗断垄现象,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。
应对措施:
1、精细整地:在秸秆还田后进行深耕或旋耕,将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,减少土壤空隙,增加土壤紧实度。
2、镇压保墒:播种后及时镇压,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,同时保持土壤水分,促进种子发芽。
三、病虫危害
玉米秸秆上往往带有大量病菌和虫卵,这些病虫源在秸秆还田后可能留在土壤中,对下茬小麦构成威胁。特别是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,有可能因秸秆还田而加重发生,危害小麦的正常生长。 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植物病虫害和草害,使用植物病虫草害识别软件农掌郎,目前已涵盖大田、蔬菜、瓜果作物、粮油作物、果树、药材、花卉及经济作物等11大类科属,涵盖260多种作物,其中病害(含生理性病害与药害)、虫害、草害上万种,识别准确率高达90%,全国用户近10万。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病虫害和草害,那就赶快拿手机试试农掌郎吧。
应对措施:
1、清除带病秸秆:对带有病菌和虫卵的秸秆进行销毁或高温堆腐处理,防止病虫害传播。
2、土壤处理:在旋耕或深翻前撒施杀虫剂和杀菌剂,以预防和杀死土壤中的病虫菌源和虫卵。
3、种子处理:选购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,提高种子的抗病抗虫能力。
总之,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环保且高效的农业措施,在推广应用时必须注意其潜在风险。通过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和技术手段,我们可以有效避免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造成的苗黄苗弱、缺苗断垄和病虫危害等“致命”伤害,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。因此,农民朋友在进行玉米秸秆还田时务必谨慎操作、科学管理,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。
Copyright©2024-2025 掌郎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RRZCMS 备案号:京ICP备1703905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