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农掌郎官网!

全国咨询热线

注意!小麦目前干旱,应该如何管理才能确保产量?

发布时间:2025-04-19 08:27 浏览次数:

小麦孕穗期是决定穗粒数和产量的关键阶段,干旱会导致小花退化、穗粒数减少,因此科学浇水至关重要。

据中国气象台农业干旱综合监测,截止到2025年4月18日,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等多个地区出现旱情。

以下结合实践经验,从墒情监测、灌溉技术、水肥协同、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:


 一、***判断灌溉时机 

(一)土壤湿度标准

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65%~80%。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65% 时(手握不成团或表层土壤发白),需立即灌溉。不同区域略有差异:

  • 黄淮海麦区: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65% 时开始灌溉。

  • 西北春麦区: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% 时需灌溉。

  • 南方麦区:结合降雨情况,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% 时补水。

(二)苗情与墒情结合

  • 弱苗田(三类苗):若土壤干旱且麦苗叶色发黄、生长缓慢,需提前灌溉并追施氮肥。

  • 旺长田(一类苗):可适当推迟灌溉至拔节后期,避免群体过大引发倒伏。

二、科学选择灌溉技术

(一)节水灌溉优先

  • 滴灌/微喷灌每次灌水量15~25m³/ 亩,节水30%以上,且可实现水肥一体化。

  • 喷灌:采用低压微喷或移动式喷灌设备,每次灌水量25~35m³/ 亩,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。

  • 畦灌:小畦(宽5~7m、长7~9m)灌溉,每次灌水量30~50m³/ 亩,避免积水。

  • (二)灌溉时间与天气

  • 最佳时段:选择清晨或傍晚,避免高温时段浇水导致根系热害。

  • 天气预警:若近期有降雨预报,可推迟灌溉;若遇干热风(日最高气温≥30℃、风速≥3m/s),可提前喷水10m³/ 亩降温。

  • 三、水肥协同管理

  • (一)结合灌水追肥

  • 氮肥:每亩追施尿素 8~10 公斤或硝基肥,促进穗粒数增加。

  • 磷钾肥:喷施0.2% 磷酸二氢钾溶液,增强抗逆性,预防后期倒伏。

  • 微量元素:缺硼地区可喷施0.1% 硼砂溶液,提高结实率。

  • (二)追肥方式

  • 随水冲施:将肥料溶解后通过滴灌或喷灌系统施用,提高利用率。

  • 叶面喷施:结合 “一喷三防”,在孕穗期至灌浆期喷施 2~3 次叶面肥。

  • 四、病虫害综合防控

  • (一)病害防治

  • 白粉病/锈病:当病叶率达10%时,每亩用15%三唑酮粉剂80~100克或25% 戊唑醇悬浮剂30~40克喷雾。

  • 赤霉病:抽穗至扬花期遇阴雨天气,每亩用25%氰烯菌酯悬浮剂100~200毫升或40%戊唑・咪鲜胺水乳剂20~30毫升预防。

  • (二)虫害防治

  • 蚜虫:百株蚜量达 500 头时,每亩用10%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~30 克或50%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0~15 克喷雾。

  • 吸浆虫:蛹期每亩用3% 辛硫磷颗粒剂 2~3 公斤拌细土撒施,成虫期用4.5%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20~30 毫升喷雾。

  • (三)“一喷三防” 技术

  • 将杀菌剂(如戊唑醇)、杀虫剂(如吡虫啉)、叶面肥(如磷酸二氢钾)混合喷施,实现防病、治虫、抗逆三重效果。

  •  五、特殊情况应对 

  • (一)持续干旱

  • 增加灌溉频率:间隔7~10天灌水1次,每次灌水量减少至20~25m³/ 亩,避免土壤板结。

  • 秸秆覆盖:行间覆盖麦秸或玉米秸秆,减少土壤水分蒸发。

  • (二)土壤板结

  • 灌水后及时中耕划锄,破除板结,提高土壤透气性。

  • (三)极端天气

  • 干热风:提前喷水降温,并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+0.1%硫酸锌溶液增强抗逆性。

  •  六、区域差异化建议